一、中央学习科学发展观试点情况以及科学发展观在江苏的学习实践经验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央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时间,在全党分三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确保学习实践活动的扎实开展,中央专门安排江苏、江西、四川3个省,中央组织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3个部,宝钢、中海油2个中央企业,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2所高校,中国建设银行,以及河北唐山、甘肃平凉等23个单位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党展开。
根据中央部署,江苏从2008年4月至8月开展了学习实践活动试点。省五套班子、省直机关及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全体党员,共118个单位、38749名党员参加了试点活动。江苏试点工作得到中央充分肯定,认为江苏创造的经验是全国制定学习实践活动计划的样板之一。
2008年9月—2009年3月为全省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起至时间,主要是部分中央部门管理的驻苏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省属事业单位,共34家单位、2.6万名党员。在抓好第一批34家单位学习实践活动的同时,我省还确定了无锡市、江都市、沛县、江苏国信集团、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等7家单位进行第二批试点,为全省全面开展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探索积累经验。
江苏在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中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一、深入解放思想,推动发展观念的与时俱进。对照中央新要求解放思想,对照先进典型解放思想,对照百姓新期待解放思想。
二、狠抓制度创新,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七个政策性文件。
三、坚持边学边改,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兴办十件民生实事。
四、贯彻群众路线,努力使学习实践活动成为群众满意工程。形成五种调研方式。
具体为:
1、一个鲜明主题——“推进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
2、二个突出强调——学习突出解放思想,实践突出改革创新
3、三项基本要求——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4、四个清醒认识——清醒认识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不为过去的成绩而自满;清醒认识面临的挑战和难题,不为既有的经验所束缚;清醒认识发展阶段的变化和特征,不为传统的模式所局限;清醒认识认识江苏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方位和水平,不为目前的小富而停滞。
5、五种调研方式——建立学习实践活动联系点;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特邀群众代表全程参与;委托统计部门进行民意调查;开展网上征求意见。
7、七个政策性文件——《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的意见》、《关于切实加强民生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调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关于组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的意见》
10、十件民生实事——江苏2009年要着力办好改善民生的十件实事是:一是重点帮扶困难群众就业,二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三是进一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四是提高养老保障和服务水平,五是进一步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六是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七是加强基层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八是加大文化惠民力度,九是进一步解决农村交通和饮水安全问题,十是深入推进脱贫攻坚。
二、国外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名称
|
形成时间
|
基本观点
|
局限性
|
导致后果
|
传统发展观
(代表国家:巴西、伊朗)
|
20世纪50—60年代
|
发展=经济增长。 GDP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进步的最重要指标。
|
经济增长掩盖了分配不公、经济结构、社会腐败、生态破坏等经济社会问题
|
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依然困苦,经济出现短暂繁荣后的迅速下滑。
|
综合发展观
|
20世纪80年代前后
|
发展是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和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
|
只强调当代社会发展的各种综合协调,没有考虑到后代人的发展空间。
|
|
可持续发展观
|
20世纪80年代后期
|
追求增长和自然的和谐,当代人与后代人在环境、消费方面的平等
|
||
现代发展观
|
20世纪90年代
|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所有人的生活,增进人类幸福、自由、尊严、安全、公正、参与等,经济增长只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
|
三、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的探索
名称
|
形成时间
|
基本观点
|
局限性
|
导致后果
|
非均衡发展观
|
1949—1978
|
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上实施重点突出某一领域和某一行业的发展战略。
|
产业发展不均衡,分配政策不均衡等
|
人民生活水平没有相应提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形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辨证发展观
|
1978—2002
|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上,采取有先有后、有轻有重、有全局有局部、错落有致的发展顺序,最后达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共同发展。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
||
科学发展观
|
2002—现在
|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
四、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2003年4月15日
胡锦涛广东考察
提出“全面的发展观”
2003年8、9月间
胡锦涛江西、湖南考察
提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003年10月11—14日
胡锦涛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
完整地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003年底到现在
胡锦涛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定位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五、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1、应对经济全球化下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下,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能不受到全球经济发展的明显影响(目前正在世界范围内蔓延的金融危机就是例证)。这里面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如果我们不更新发展思路、提高发展水平,在国际竞争中会落后于人;如果发挥比较优势,把握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就能够取得发展的主动权。
2、借鉴世界发展的经验教训。
世界发展的经验:① 增长≠发展 ②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③ 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④ 发展的目的是改善所有人的生活
3、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
① 我国基本国情要求
★人口多。人口素质低(人均受教育年限,中国为8年,美国为13.4年,韩国为12.3年)老年人口多(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就业压力大(城乡每年新增近1000万劳动力,农村2亿左右富余劳动力要转移)
★资源相对不足,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
名称
|
占世界平均水平
|
人均矿产资源
|
1/2
|
人均耕地、草地
|
1/3
|
人均水资源
|
1/4
|
人均能源
|
1/7
|
我国能源利用率仅32%,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
|
|
万元GDP能耗超过发达国家4倍多
|
|
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是日本的68.7倍、德国的26.4倍
|
|
每年污染的经济损失大约占GDP的3%~
8%
|
|
农村有3.6亿人喝不上符合标准的水,城市近2/3不同程度缺水
|
|
全国每年人口增加1000多万,而耕地面积减少1000多万亩
|
|
2008年,我国人均净进口石油1桶
|
★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差距,不同市、县发展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003年3.2:1)
② 我国新的发展阶段要求
★ 新阶段是“重大战略机遇期”。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制造业成为我国扩张最快的产业领域,居世界第四。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势头强劲,由中国参与构建的东亚共同体正在形成,对加快我国发展是极好的机遇。
★新阶段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我国社会阶层呈不稳定“哑铃型”,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困难群体比重增大(
10%高收入人群的收入与10%低收入人群收入之比,2004年为9.5:1),人民利益矛盾突出(企业改革、房屋拆迁、土地征用)
③ 我国发展实践经验要求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需要。
★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国民经济要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物质、精神、政治、生态四个文明协调发展。
六、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世界观——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
|
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第一要义是发展。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的基础,任何社会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
|
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任何阶级和个人,只有融入人民群众并代表他们的利益,才能成为历史发展的动力
|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即,“全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坚持“五个统筹”;“可持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人类社会结构分为三大部分,即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社会发展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的发展,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三大部分确一不可。社会发展必须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相适应。人类依存于自然界,人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界,自然界也制约着人和社会的发展。恩格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
2、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承”就“承”在牢牢把握住了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重大主题。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进”就“进”在它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
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人物
|
对发展的部分论述
|
毛泽东
|
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体现了统筹兼顾、全面发展的思想。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统筹兼顾,是指对于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
邓小平
|
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
|
江泽民
|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走出去”战略。“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生产力,既要见物有要见人,既要重视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又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
七、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1、第一要义——发展
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① 为什么要发展?
★以生产力为基础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激烈的国际竞争,经济落后就会非常被动,就会受制于人
★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等都要靠发展
★解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问题要靠发展(例如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就业、困难群众生活、科教文卫事业等问题)
★逐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中国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 怎么发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在中国,保持
GDP的增长是至关重要的,但不能单纯追求GDP增长。
★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好”要求“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追求产品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表现为“三高两低”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率。
2006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为5.5%,但为此而消耗的标准煤占世界的15%,钢占30%,水泥占54%。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0%。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要做到“三个转变”即: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主要问题,需求结构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较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主要问题: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主要问题:自主创新不足,转化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1978——
2006年期间中国的部分变化
|
1、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世界同时期3%)
|
2、经济总量从世界第10跃升至第4
|
3、进出口总额从世界第25升至第3
|
4、扣除物价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增长5.7倍
|
5、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多万
|
2、核心是以人为本。
即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本“:本源、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① 为什么要以人为本?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我国宪法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由发展的目的决定的。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手段。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② 怎么做到以人为本?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 众 观 点
|
群 众 路 线
|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1、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
2、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
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3、竭诚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
|
3、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
4、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
4、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
5、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
|
5、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
|
思想上,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履行职责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中,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好事实事,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正确的权力观——权力是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权力的行使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正确的地位观——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其职位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职务越高,只是意味着为人民服务的责任越大。正确的利益观——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共产党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好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为了人民——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发展依靠人民——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上。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党员干部要更加自觉地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注重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运用人民群众在发展实践中创造出的新思路、新做法、新模式,加快发展进程。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中,有一些是眼前利益,有一些则是长远利益;有的是现实的能够做到的,有的是暂时做不到、需要不断创造条件才能做到的。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还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没有经济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全面满足人的需要(包括物质、文化、政治、环境等)◆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生理等)◆全面发挥人的才能(主要是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即“全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坚持“八个统筹”;“可持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全面发展。
经济建设——即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其他三方面建设提供物质基础,这是最根本的。其着力点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主要解决的是产业结构层次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的问题。要实现这两者目标,最重要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一些跨国公司凭借技术优势,牢牢占据了产业链的高端,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产品市场的高度垄断,从中获取大量超额利润。例如,芭比娃娃是中国加工出口玩具中的一种,价值
1美元,在美国沃儿玛超市的零售价是9.99美元,这中间近9美元来自产品设计、原料产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扣除原料、人力等成本,“中国制造”在这条产业链中只分得2%左右的利润。所以,在国际分工中,缺少创新意识、缺少创造能力的中国企业只能分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最低、消耗资源最多、破坏环境最严重的环节。
政治建设,即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模式,为其他三方面建设提供政治条件和法律保障,没有政治建设,就不可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一个以健全法制为保障的发展环境。
文化建设,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和谐文化建设,为其他三方面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没有文化建设,就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就不能形成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主流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文化软实力”——是相对于通过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力量所表现出来的“硬实力”而言,它是指文化、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文化权益”——主要包括人民群众享有接受教育、科学研究、文化活动、充分享受公共文化产品和设施等权利,它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社会建设,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其他三方面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没有社会建设,就不能形成促进其他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其最主要的要求是通过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劳有所得(解决就业和报酬问题)、病有所医(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老有所养(解决所有老年人分享发展成果问题)、住有所居(解决低收入、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立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办法:统筹城乡规划,加速城乡经济一体化,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实现城乡居民待遇平等。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就是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思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主要做法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导向相结合。政府在两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是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二是东部地区在率先发展中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一些拉美国家人均
GDP超过3000美元,个别国家超过5000美元,但由于社会发展没有跟进,社会矛盾突出、频繁发生社会动乱,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挫折。社会发展主要包括教育、科技、卫生、文化、民主、就业与社会保障等的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大自然造化的结果,如果资源环境遭到破坏,人类和人类社会就会失掉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条件。中国的现状是: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一些地方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相当严重,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利用率低,环境保护仍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局面。中国用占世界
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世界银行在其《2020年的中国》研究报告中这样写道:“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和工作化,使中国加入了世界上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列。环境污染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代价。如果中国空气污染的程度下降到政府规定的标准,则每年可以减少28.9万人的死亡。”解决的办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实施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科技支持体系,增强公众参与意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就是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环境友好型就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国内发展是对外开放的坚实基础,对外开放是国内发展的有力支撑。对外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和进口额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0%和34%。要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扩大国内外需求,统筹利用好“两种资源”,缓解国内资源短缺约束。例如目前全球80%的优质油气资源开产权已被发达国家的六大石油公司所垄断,新进入者开发空间非常有限,成本高。面对全球资源日益尖锐的资源供需矛盾,我国一方面是千方百计加大国内资源开发力度,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另一方面就是加强国际社会合作,努力获取长期、稳定、可靠的境外油汽和重要矿产资源。我国95%以上的进口矿产品是以贸易方式直接从国际市场上购买的。
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科学合理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责权限,把维护中央统一领导和发挥地方积极性统一起来。
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分化成不同的利益群体,为了避免、化解或缓和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需要认真协调、兼顾各种重大利益关系。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策略。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只有使本国的发展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才能从世界发展大势中赢得更多的机遇,获得更广的空间,取得更大的优势,才能更好地构建和谐世界。
★可持续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基于我国国情和当前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当前,我国的主要发展制约是——资源供应紧张、环境污染加剧、土地供应紧张。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产发展”不单纯是物质财富的增加,而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或优化。“生活富裕”是社会共同富裕,社会财富得到合理分配,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生产发展的成果。“生态良好”是人与自然协调的具体体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节约资源(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前面已详细阐述,下面主要列出我国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人物对“统筹兼顾”的部分论述
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人物
|
对统筹兼顾部分论述
|
毛泽东
|
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统筹兼顾,是指对于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
邓小平
|
提出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等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以及“两个大局”和“先富、共富”
|
江泽民
|
1990年《在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说:“要通过改革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比如中央和地方,城市和农村,大中型国营企业和其他企业,以及全局和局部,长远和眼前,国家、集体和个人等等之间的利益关系。改革一定会涉及这些利益关系。基本的原则应该是,从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