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辉煌》系列读书笔记(一)

发布时间:2011-06-16  浏览次数:17

写在建党90周年之前

 

——《苦难辉煌》读书笔记 

 

BoB手机客户端   刘必胜

    20116月份,为迎接建党90周年,重温党的发展历史,校党委组织各支部的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阅读《苦难辉煌》,并撰写读书记笔记。

党建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气工程系一直将党建工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苦难辉煌》是第一本把中共早期历史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解读的书,是一幅用战略意识点评历史的画卷。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读这本书不仅可以增加同志们对中共历史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同专们感到一种精神力量的强大。

全书近500页纸,用5号的小字密密麻麻地书写着中国的近代史,从苦难到辉煌。其中最惊心动魄和感天动地的就是红军长征,他们的描述再现了红军抢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长征场景,展现了一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为了争取全人类的解放和幸福的奋斗历史。红军长征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中的希望不破灭,哪怕这种希望是多么的微小,也终能在时间的历练下成为燎原之火。

万里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苏区)的战略转移,共有四支队伍。其中,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10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10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193510月,陕甘支队长征过了岷山,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曙光在前,胜利在望,毛泽东心潮澎湃,满怀豪情所作的《七律长征》诗,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这首脍炙人口的壮丽诗篇,是否让你以为长征就像“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如此轻松、有趣、好玩?通过《苦难辉煌》一书的阅读,让我深深体会到,那是红军经历惊心动魄、艰辛坎坷、绝路逢生的漫漫长征路所表现出不怕困难、英勇顽强、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中央红军脱离根据地作战整整一年,部队由出发时的86千人锐减为不到一万人,却仍然没有找到立足之地,仍然在苦苦探寻。那种紧迫急切的心情,绝非我们今天把蜿蜒逶迤的跋涉路线看成一条红色飘带那样浪漫和诗意。”——《苦难辉煌》P442

“死亡随时在身边。覆灭随时在身边。被包围、被分割、被切断随时在身边。那种日复一日不得不全副身心投入的残酷斗争,绝非我们今日想象的那样指挥若定、豪迈潇洒。毛泽东在四渡赤水期间高度紧张,两次出现指挥失误;温和宽厚的朱德先对黄克诚、后对宋任穷两次发火;从不叫难从不叫苦的周恩来说‘相当艰难困苦’;一贯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林彪又写信又打电话要求改变军事领导;经历无数征战被誉为‘军神’的铁汉刘伯承扶着泸定铁索竟潸然泪下……”——《苦难辉煌》P443 

今天有很多人想走一走当年红军的长征路线。很多人真的走了这条路线。但即使你一步不差地走完全程,除去品尝到的艰苦,你能品尝到天空国民党飞机丢炸弹、地面数十万大军尾追堵截那种九死一生的危险吗?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上接通天河,从昆仑山、横断山奔腾而下,穿行在深山峡谷中。江面宽阔,水流湍急,地势极为险要。川军刘文辉为阻止红军渡江,把船只都掳往北岸,并控制了北岸渡口。红军若不能掌握渡口,则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又入险境。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军神”刘伯承带领干部团三营化装成国民党军,在守敌毫无防备中占领渡口,一共掌握了6只船。全军就是靠刘伯承掌握的每日夜能渡一万人的6只小船渡过了金沙江。这使向来目中无人并一直跟在这支惊险迭出队伍里的李德也不得不对刘伯承赞不绝口。

一次次脱离险区,又一次次面临险境。这位首先突破乌江、首先突破金沙江的“军中之神”,在大渡河陷入了深深的困境。大渡河仅有一条船。一船最多坐40人。往返一次一个多小时。每日夜顶多也只能渡过五六百人。军情十万火急,蒋军的飞机在空中撒传单:前有大渡河,后有金沙江,朱毛红军插翅难逃。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各军团都在创造急行军速度的记录,连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全程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李德都走着走着睡着了。 “红一军团向来以运动神速著名。但是在大渡河面前,以过去一天一百六的速度已经不能完成任务了。现在需要‘昼夜兼程二百四’。而且赶到后要立即发起战斗,夺取天险泸定桥。世间除了中国工农红军,谁人能靠两只脚板使这种不可能成为可能?!”——《苦难辉煌》P363

红四团赶到泸定桥。刚刚接近大渡河,那轰轰隆隆的河水咆哮声便鼓荡人们的耳膜。到河边一看,桥下褐红色的流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山峡间倾泻下来,冲击着河底参差耸立的恶石,溅起一丈多高的白色浪花。就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见关夺关的人,都不禁要倒吸一口凉气。因此,攀缘那13根铁索前进的英勇战斗,就成为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中最为惊心动魄的战斗。廖大珠带领的22勇士,背挎马刀,腰缠手榴弹,攀桥栏,踏铁索,向对岸冲去。他们之中绝大多数没有活到胜利,但历史让他们成为中国革命史中一尊尊永恒的青铜雕像。

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时至今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昔日腥风血雨、刀枪相见的地方早已恢复安宁,富足和安康的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段中国革命中最艰苦卓绝的历史?去铭记使中国共产党人凤凰涅磐般再生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呢?我们不仅仅把长征看作历史书中的一页,更应该穿越时空把长征途中树立起来的一座丰碑“长征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溶入到我们中华儿女的血液中去。因为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是精神。

 

江苏省南京市黄山路58号 邮编:21001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