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读者工作的传统与现代比较研究
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和信息社会的急剧变革,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不断增加。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呈现需求多元化、服务项目多元化、服务手段与方式多元化的格局。读者工作的思想逐步发展成为 “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理念。“传承、比较和发展”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研究方向。
1 传统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模式的特点
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以纸张为载体的信息,它的服务必然围绕着纸张文献和图书馆阵地展开。图书馆的藏书是以保存为主,形成了“重藏轻用”、“重管轻用”的办馆思想,往往把读者放在次要位置。图书馆设施的建设也是以更好地保证藏书、管理藏书为重点。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思想逐步发生了变化,把读者服务工作视为中心工作,但服务手段是被动的,满足读者需求的能力还是很薄弱的。可以说传统的图书馆在服务模式、服务观念、服务结构、服务组织、服务重点等方面形成了特有的规律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公益性服务
我国图书馆的公益性,是随着近代图书馆的产生而形成的。国家图书馆于1912年正式开放,免费向公众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兴建了大量的图书馆,所有经费由国家提供;图书馆完全是公益性的。这种做法为我国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1.2 被动型服务方式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一般是等读者上门,所有的服务基本是以图书馆为中心,可谓是围绕图书馆阵地展开的。图书馆的指导思想是尽可能把藏书收全,主要服务方式是:馆内阅览、书刊外借、文献复制、参考咨询等。由于机制、经费、人员、设备的限制,服务工作有许多局限性,同时也束缚了服务人员的思想,缺乏主动服务的精神。
1.3 单纯型服务对象
传统的图书馆面向比较固定的读者群,主要对到馆的读者服务,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都有各自的读者群。受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影响,读者习惯把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方式仅放在相对固定的图书馆,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比较单一。
1.4 浅层次文献型服务
传统图书馆以收藏、加工、保存图书、期刊、资料等纸质为载体的文献信息为主。服务内容主要是向读者提供原始文献,文献流通方式是图书、期刊、报纸的借阅。其次是为读者提供馆藏专题文献,馆藏专题文献又是以一次文献、二次文献的单元信息为主。对文献信息的深加工做的很少,一切业务工作都是围绕文献开展的。
1.5 劳动密集型文献管理
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文献的加工主要是对整体文献的加工和处理,例如:图书以整本图书为著录单元,期刊以一种刊物为著录单位。工作人员主要是从事重复性劳动,工作繁琐,劳动强度较大。衡量一个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效果,往往是以图书的流通量作为唯一的标准。每一个图书馆以收藏和占有文献的数量作为图书馆级别的标准。从一个图书馆整体运作而言,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2 现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模式的特点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图书馆广泛应用以后,网络信息资源的出现彻底摧毁了“田园式”的传统图书馆模式,也给图书馆的自下而上发展空间带来了新的契机。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方式受到严重冲击,促使传统的机制、运作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型服务模式的雏形已出现。图书馆服务工作从满足书刊借阅的文献需求为主,转移到以满足知识信息需求为主、以知识开发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模式。网络环境使传统的信息提供和获取方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它使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也发生深刻的变化。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形成了新模式,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2.1 开放型服务
图书馆开始突破围墙,跳出固定场所,主动接触社会,摆脱了传统文献处理的限制,在信息的采集、加工、组织、服务方面,面向网络环境,以新的方式组织、控制、选择、传播信息,建立了辐射型的开放服务系统。例如:图书馆利用网络环境和设施扩大读者范围和领域,在电子阅览室开展各项网络信息服务,每天上网浏览图书的读者人次超过每天来馆读书的读者人次。
2.2 主动、针对型服务
面对社会的信息需求,图书馆的服务已经开始走出图书馆,面向社会、面向需求、上门服务。在做好阵地服务的同时,工作人员主动与用户联系,了解需求,采用新的服务方式,主动为读者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建立,图书馆开始冲破传统服务模式,紧密地配合社会需求,提供特色服务,有针对性的服务,不断提高读者的满意率。
2.3 多样型服务
现代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用户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把服务模式从“单纯服务型”转变为“服务经营型”,把服务推向市场,开展信息的深加工,如代查、代检索、代复制、联机检索、光盘检索、联机目录查询、网上专题信息服务等。提供信息资源的范围和载体更广泛,图书馆从文献资料的收藏者和提供者,转变为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开发者和提供者。
2.4 智力型劳动
信息社会需要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图书馆开始从以文献单元的加工深入到以知识单元为主的加工,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将从借借还还的服务转移到多层次信息咨询服务,有更多的工作人员从事信息的组织,在信息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增加智力投入。产生了新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被称为“网上信息员”、“网上导航员”。信息服务人员已经从简单的劳动转向智力型劳动。
2.5 由“区域化”向“社会化”延伸
传统图书馆受到所在地域等因素的限制,读者服务活动主要是围绕附近地域的“本馆”读者来组织和进行的,而在网络环境下则相对地扩大了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对象,打破了服务对象范围的局限。对于某个图书馆而言,其所在网络系统内任何一个使用本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人都是自己的读者;而对于社会上的某个人来说,他既可以是某个公共图书馆的读者,也可以是其它类型图书馆的读者。图书馆这种服务对象从“区域化”到“社会化”的延伸,反映了图书馆从封闭不断走向开放的社会化发展趋势。
3 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传承和发展(传统与现代比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恒动力,亦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是不是所有传统的东西都必须放弃?我们是不是在令人炫目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观念中丢失了我们多年流传下来的传统精华。笔者基于“继承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优良传统和正视传统与现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多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个思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比较。
3.1 两种观念的比较
传统图书馆观念是用一种物化的眼光去认识图书馆,把图书馆文献化,提出了“使用离不开收藏,系统地收藏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的辨证关系,把图书馆工作定义为对文献本身的收集、存储和传递,把文献保障系统理解成收集、组织、存储。在特定的时代,有他一定的合理性。传统图书馆提出的“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依然是现代图书馆应该发扬的优良传统。
现代图书馆观念是将图书馆看成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服务功能和系统形成的活动机制,从而将图书馆虚拟化。虚拟图书馆概念把图书馆从传统图书馆具体的藏书和场所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进步。这将使图书馆重新认识和充分利用自己的核心能力和基础机制,跳出在固定场所的文献和文献处理过程,面向整个信息环境来组织、控制、选择和联结使用信息资源,从而极大地提高它的能力的功用。于是,我们就可以很自然地将工作性质回归到根据用户需要提供信息服务上,将系统核心和基础能力回归到对信息资源和服务的选择联接机制上,将工作内容、能力和发展范围自然而灵活地扩展到整个社会信息环境中,从而自然而明确地说明和突出“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交流枢纽的功能和作用,也极大提高了“图书馆”根据信息环境变化来改造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3.2 管理方法的比较
传统图书馆是重藏轻用、重源轻流的管理模式:在空间上,即使是一个很小的区域,图书馆面对的也是不断变化的需求;在时间上,则更是一个漫长的分布,入藏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源可能在遥远的未来才会被阅读。此时此地之“藏”,不知何时何地要“用”。这使得图书馆不得不着眼于文献信息源的收全藏全,以备日后难以预料之“用”,因为收藏总比利用容易把握得多。再则图书馆本身就具有文化遗产的保存功能,这就是图书馆为什么重视“源”的管理的原因。现代图书馆的管理是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建造为主要内容,着眼于信息的控制。在这种计算机管理系统中,只要对原始文献进行一次分析,输入计算机系统,就能从中采选和编制出二次文献索引的信息。这种文献信息加工和管理的计算机化,不仅大大缩短了二次文献出版分发的时差,而且文献收录的范围更加广泛,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给用户带来了方便,推动了数据库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信息处理功能越来越强,使人们对文献的加工从宏观向微观层次深入,从文献的外部走向内部,从局部信息扩展为全文信息,极大地缩短了文献信息与读者之间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提高了人类对文献信息的管理、控制和应用能力。转变传统图书馆单纯借阅格局,全方位开展信息报务,解决两个结合,即服务工作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提供静态馆藏文献信息服务与社会动态非馆藏文献信息服务相结合,是转变服务结构的重要方面。
3.3 对工作人员知识结构的比较
传统图书馆读者工作的基本形式一是图书馆员与书结合;二是图书馆员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结合。这是传统图书馆工作的两种基本形式。因此,把图书馆馆员看成是图书加工、流通阅览管理员,图书馆员具有一定的目录学、分类学及一般的文化知识就适应了。在现代图书馆中,由于互联网络、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使得它工作的基本方式是:图书馆员与计算机相结合,即“人与机”结合,图书馆员整日和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打交道,通过计算机及其网络去实现图书馆的目标,去完成图书馆的任务。“人与机”结合,要求图书馆馆员成为“信息向导”、“网络交换手”。因此,这就要求图书馆馆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其中信息技术是必须掌握,不懂信息技术肯定不能适应现代图书馆的需要,这是现代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对馆员要求的显著不同之处。
3.4 读者服务方式的比较
传统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模式是:①主要依赖于书刊发行机构发行的书刊为主要文献源;②书刊分编,即文献的一次加工,主要以文献的物质形态为单元进行加工,形成目录;③依赖于目录开展提供书刊的流通阅览服务。现代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是:①认真做好市场调查与研究(即用户调查与研究),分析市场需求(即用户需求),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广泛收集各类文献;②首先对文献进行一次加工,生产出目录,进而对文献进行二次加工,生产出题录、文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三次加工,生产出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数值、事实、综述、述评、动态、报告等信息产品;③将生产出来的这些信息产品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形式多样地传递给用户。同时,将用户尚未满足的需求和新产生的需求及时反馈。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中每一环节都与市场需求息息相关。市场需求是现代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满足市场需求是图书馆读者工作服务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从服务地点和时间上来看:传统图书馆的对外服务基本上是以阵地服务为主,服务地点均以图书馆的场所为主,对外开放时间是有限的;而现代图书馆的对外服务包括场地服务和联机服务,服务地点从以图书馆为中心转变为“图书馆+家庭+工作地点”三结合的模式,联机服务不受时间限制,同时,一种文献可同时被若干读者利用。从读者需求来看:与传统图书馆相比,现代图书馆读者的信息需求明显向纵深方向发展,用户将越来越重视事实和数值信息,全文检索需求日益扩大。
传统图书馆的过去是一部艰苦奋斗又充溢骄傲的历史, 其读者服务工作在近现代为人类社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它的工作方法已发展成为现代图书馆的理论基础。图书馆读者服务中优良传统的精华沉淀与不断创新的勃勃活力交相辉映,共同构筑图书馆事业的未来。
(以上文章摘自南京图书馆)